读书征文比赛获奖文章——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2019-01-17
作者:
浏览量:
110
读书征文比赛获奖文章——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读《我们仨》有感
毕业后读的第一本书,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所写的《我们仨》。平凡不过的主题,却以平实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家庭故事,像是一个老人以平和而深情的语调向我们展示她的一点一滴,有喜有默有动容。炎炎夏日,初离校园,静心阅读让我倍感珍惜,更给我带来别样的清凉与感动。
文章始于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是杨绛先生感知亲人即将离别的悲伤的梦。梦中,不知何处,黄昏薄暮,杨绛先生在途中走丢,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旷的山野中蔓延却丝毫没有回应。她在慌乱中醒来,向身边的钱钟书细细讲述,然后惊叹:我们老了!
命运指引着三个人走进彼此的生命中,《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三篇如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亲情的主旋律,诉说着浓浓的思念之情。《我们俩老了》是杨绛先生晚年对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杨绛先生对亲人相继离世的悲恸宣泄;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则是杨绛先生极度悲伤过后,用文字思念往日幸福生活的寄托。怀念与回忆中,杨绛先生并未从笔尖流露出悲伤之情,却用缓和的语气、普通的小事,诉说了三口之家的平凡与温暖。
读完《我们仨》,先是惊觉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尔后想到我的家庭以及我与他的以后。我的家庭,似世间无数家庭,日子平平淡淡,充斥着柴米油盐。父母育有一双女儿,性格、外貌截然不同。我做事还算稳妥,从小不让父母操心,是爸妈比较依靠的大女儿;妹妹生的好看,古灵精怪,给家里带来无数欢乐。我比妹妹大五岁,眼下都成了大姑娘,父母经常感叹:忽然间两个女儿都长大了,仿佛昨天还是吵吵闹闹的小孩子。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很庆幸自己的原生家庭给我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我懂得爱与被爱,也带着善良对待未知的以后。
而我的他,更让我渴望新的家。我与他相识于大学校园,相恋于深冬的橘黄色灯光下,现在都已踏入社会,有了稳定的工作。仔细算来,我们已经牵手走过三个春夏秋冬,他给我的关心与疼爱,让我不再羡慕任何人。在我看来,他性情温和、懂事孝顺、心思细腻又不乏成熟稳重,值得托付一生。《我们仨》中,钱钟书先生曾对杨绛先生这样说:“我不要儿子,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这句话深深打动我。像我们这个年纪,开始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我和他都喜欢女儿,与钱钟书杨绛夫妻不同的是,我们想要两个女儿,一个像我、一个像他。我们曾讨论并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太宠,三个孩子太多,两个孩子正合适。我问他,如果是儿子怎么办?他说,虽然更喜欢女儿,但是只要是我们的孩子,我都喜欢,男孩我要培养他顶天立地又心细如丝,女孩我要培养她活泼可爱又独当一面,且都要有教养。在这方面我和他的想法完全一致,也正因如此,我更认定他是与我步调一致、陪伴一生的人。
当下的时光,恰似杨绛先生回忆中一家三口最幸福的那段岁月。如今,我们与家人相聚相守,紧紧围绕在家庭所织就的美好生活中,即使有的人不在一起、几地分离,但依然在心中有所寄托,拥抱家的幸福温暖。所以我说,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最牵挂的是家,最珍惜的是家,最甜蜜的也是家。忙碌了一天,洗手作羹汤,把家人絮絮的唠叨比作浓浓的爱语,将琐碎的生活过出别样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文/泰安公司 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