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深耕 礼赞丰收①|“让老百姓摘掉网棚,我们的工作就值了!”
2025-09-26
作者:
浏览量:
今日是秋分,也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稻田金黄、玉米丰硕、瓜果飘香
处处是喜悦的丰收图景
中农集团与中华合作时报社
联合开展采访调研活动
奔赴黑龙江、山东、江西等多个省份
挖掘中农集团在优化农资供应、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创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等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此次采访将形成7期报道
陆续推送
当汽车驶入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境内,原本应该是翠绿漫坡的山野却被连片的白色网棚层层覆盖。9月的赣南,为何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原来,当地果农为保护脐橙等果树免受柑桔黄龙病侵害而不得已搭建防虫网棚。这些白色屏障默默筑起了一道“防护墙”,却也带来了新的难题:遮光不通风,影响果树生长;每亩近万元的搭建与更换成本,加重农户负担;棚内微气候催生红蜘蛛等次生虫害……
究竟拿什么守护这方柑桔产业?长期帮扶寻乌县农业发展的中农集团以责任为笔、以科技为墨,努力探寻一套防控柑桔黄龙病的“供销方案”。
坚决扛起责任使命
柑桔黄龙病被称为“柑桔界的癌症”,这种由亚洲韧皮杆菌引发的毁灭性病害,已肆虐全球近50个国家,导致柑桔产业年均损失超百亿美元。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教授宋霖介绍说,柑桔黄龙病属于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柑桔黄龙病主要发生在江西、广西、广东及福建等地区,并且呈现出逐步蔓延的趋势。感染区域广、防控难度大,柑桔黄龙病的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2012年,寻乌县一地果园发现柑桔黄龙病呈蔓延扩散态势,涉及农户87户,砍除病树2万株,面积达300亩。短短几年内,寻乌县柑桔产业规模急剧下降,种植面积从52万亩降至24万亩。而整个赣州地区,自2013年起,至少约5000万株果树被毁。
关乎寻乌县83%经济占比的柑桔产业,背后则关乎着数十万果农的生计。中农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供销总社关于加强黄龙病防控研究、促进柑桔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毅然扛起责任,用勇气与决心,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柑桔黄龙病防控的攻坚之路。
2024年6月28日,中农集团与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在寻乌县联合成立中农集团柑桔黄龙病研究工作站。

“接到任务时就知道难,非常难,但这是供销合作社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必须扛的担子。”中农集团下属中农联合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唐剑峰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初心。彼时的寻乌,果农们正陷入两难:搭网棚防木虱,每亩一万元成本不说,四、五年就得换新网;还会因光照不足、通风差导致红蜘蛛泛滥等次生病虫害。不搭网棚,若感染黄龙病,只能砍树,多年的心血将付诸东流。更揪心的是,部分果农盲目“打吊瓶”拼命灌肥灌药,只能增加成本,无法根治问题。

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农团队没有退缩。“虽然柑桔黄龙病是世界级难题,但我们也要试试——老百姓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动力。” 中农联合市场部经理吴建挺带领的交叉学科团队,集结了杀菌、杀虫、肥料等板块的专业人才,将济南实验室的资源搬到寻乌。2023年刚从山东农大毕业的研究生姚鑫,入职不久便一头扎进柑桔黄龙病防控工作中,第一次看到柑桔园的景象时,他既震惊又坚定:“这必定是一场持久战!但我想用心做点事,哪怕只是帮农民解决一点点实际难题。”

作为土生土长的寻乌人,中国农资·(寻乌)为农服务中心技术员廖子文深知这份责任的重量。他说,“脐橙是寻乌人的命根子,就算我们的试验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也得做下去!”
防控以科学为基以实践为本
从目前公认的防控方案来看,柑桔黄龙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预防工作与果园科学管理尤为重要。因此,柑桔黄龙病研究工作站始终坚持“不单独看病虫害,而是从生态、技术、经济一体化视角解决问题”,尝试走一条“科学施策、分步验证、统防统控”的路径。
团队深知“作物生长靠土壤”,积极推出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桔专用肥——通过有机肥补充营养,通过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环境,从而增强树势。2024年9月开始陆续在赣州寻乌县与安远县,开展柑桔专用肥相关试验,建立7个试验田。一年来,姚鑫和同事们定期在试验田监测着一系列指标:叶片长势、果实甜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变化、土壤微生物含量等等。“通过8个月柑桔专用肥的试验,从表观上看我们看到果树叶片更茂盛,果实口感更甜,土壤有益菌数量也明显增加。果树强健了,抗病能力也会增强。”唐剑峰表示。

在改良土壤,增强树势的同时,柑桔黄龙病研究工作站积极推进药剂研发,多维度防控病原菌传播。随着柑桔木虱对传统药剂抗性水平持续攀升,田间防控效果显著下降,为此,工作站正聚焦作用机制新颖的农药杀虫新产品创制,结合寻乌当地“搭网防虱”的地方特点,提出“综合防控”思路:既用物理手段辅助,也通过药剂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单一途径依赖。工作站现已委托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团队前往广西采集柑桔木虱抗性试虫并在当地开展室内毒力测定。
此外,工作站发现中农联合自主研发的氟喹菌酯产品对多种细菌靶标高效(入围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卡脖子”专项公关团队,承担“防治稻蔬细菌性病害药剂的创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预计2027年下半年取得农药登记证件),工作站将以此为依托,联合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积极开展氟喹菌酯防治柑桔黄龙病的相关试验。
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的另一重要方面,则体现在中农团队试点示范先行,产销链路同步。工作站没有盲目推广技术,而是先建示范园,分块分类做试验——从示范棚内再到露天地块,从单因素试验再到综合环境试验。唐剑峰坦言:“只有当我们形成一整套经得起检验的技术方案,才会真正向老百姓去推广,让他们放心去用。”

中国农资·(寻乌)为农服务中在积极配合工作站相关试验工作的同时,努力将服务延伸至更长远的产业链条后端。“帮老百姓增收不能只解决病害,还要为他们打通销路。”寻乌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张琪说,团队已启动产销模式:整合电商资源,开启订单农业,目前已在百香果产业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为后续柑桔销售做好铺垫工作。“我们不仅要让树活,还要让果子卖上好价钱,这才是真正助农帮农。”张琪说。

成立1年有余的中农集团柑桔黄龙病研究工作站才刚刚起步,虽然今天在寻乌,一座座网棚依旧承担着“防病保树”的重担,但初有成效的“专用肥+木虱防控+新药创制+产销同步”的综合解决方案,已让中农团队更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那就是始终秉承“根植大地,服务三农”的使命,未来不但要攻克黄龙病防控难关,还要推动柑桔产业链条整体升级 ——一方面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病、虫、土、肥” 全环节防控体系;另一方面深化订单农业,打通产销闭环,让寻乌的好果子能卖上好价钱,卖到更多地方。
“能让老百姓摘掉网棚,我们的工作就值了!”唐剑峰说,团队正积极探索“摘掉网棚”的替代方案,从源头帮助农民节本。
如今,中农团队的身影仍忙碌在寻乌的田间地头——他们或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许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供销人那份“为农服务”的初心,终将让更多柑桔园摆脱网棚的束缚,迎来丰收的希望。
相关下载